台灣梅花鹿

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英文名:Formosan sika deer
分類:偶蹄目/鹿科/鹿屬/梅花鹿種/台灣梅花鹿亞種
1.原產地:台灣,棲息於海拔300公尺以下之丘陵與平原。
2.特徵與習性:台灣梅花鹿為台灣特有鹿種,因背上白色的梅花班而得名。體長約為150公分,喜歡群居。公鹿發情的聲音較尖、細。雄鹿體重約60公斤,母鹿體重約40公斤,平均壽命約15-20歲。 夏季時體色為淡栗色,冬季則為淡褐色。 性兇悍、耐熱。
3.角茸:雄性有角,雌性則無。在角台剝落後75天,鹿茸成熟,並開始採割。割茸期在每年 7~9 月。平均茸量為 20台兩。茸角呈樹枝狀分叉,角長約半公尺,典型角有四尖。
4.繁殖: 每年十~十二月發情交配。懷孕期約為217天。次年六~八月為生產期。每胎1頭,很少雙生。
5.歷史: 元朝汪大淵《島夷誌略》是現知第一份對台灣梅花鹿正式記載的文獻,在1603年(明萬曆31年)陳第的《東番記》中,亦對台灣梅花鹿多有記載:「山最宜鹿,鹿鹿矣矣,千百為群。……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可見當時梅花鹿在原住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梅花鹿族群仍源源不絕。但到了荷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著眼於輸出鹿皮的龐大利益而採取獎勵制度,梅花鹿遭到濫捕,數量快速減少。另外,人類拓墾平原造成棲地的破壞,梅花鹿族群愈來愈少,而終在1969年左右滅絕。目前的野生梅花鹿族群皆來自人工復育野放。全臺灣純種梅花鹿飼養的地方目前僅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金門,但完全純種的台灣梅花鹿已經消失。
野生族群則分布於墾丁國家公園,母群也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二十多年前進行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的復育野放計畫經過多次野放及定期調查,墾丁國家公園野生梅花鹿總數已經過兩百隻並持續上升中,也引起野放在其他原棲地的聲浪。另一野生族群則是位於綠島,則是由以前島民飼養後溢出的個體組成的野生族群,總數也已經超過兩百隻,但是梅花鹿對於綠島來說仍是外來種,因而引發爭議。